欢迎光临!创新素质教育网

新华网:大学不应成为“就业服务站”

作者: 来源: 人气:254  评论:0 标签:

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曾说,大学精神有点迷失,出现了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广泛的“精神虚脱”,当“精神虚脱”后,大学就开始过分地赶时髦,成为就业“服务站”。
  180多万人涌进考场,有多少人是真的追求学术上的深造?看看“哈尔滨7名研究生正式上岗当环卫工”的新闻,我们或许能看出些问题。调查机构麦可思公司“2013届大学毕业生流向月度跟踪调查”显示:被调查的2013届本科毕业生在国内考研的第一理由是“就业前景好”(34%),其次是“想去更好的大学”(29%)等,而“想做学术研究”的比例只占9%!
  将就业前景维系在考研上,这种情况与多年前众多学子将人生转变寄托于高考上何其相似: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大,高考已不再是独木桥,也不再具有“鲤鱼跳龙门”的效果,许多人就将目光移向考研、考博、考博士后。
 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,很多考研的学生并不知道不知道未来三年的学业如何规划,读完研究生后职业如何发展,只是看到身边很多人选择考研,就认为考研是自己的出路。在这种风潮下,考研也成为一些本科院校的主抓工作之一:有的学校专门开辟考研教师来辅导考研学生的英语和政治,有的学校不顾实际情况跟风开设研究生教育,甚至不知从何时起,就有了这样一种说法:“不经历考研的大学是不完美的大学”。
  难道只要考上名校好专业,就可能拥有“铁饭碗”了吗?
  难道只有挤满了为考研而“头悬梁、锥刺股”的学子,大学才是好大学?
 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、教育政策与领导研究所所长操太圣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指出,大学应该是一个让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,是一个探究学术、追求真理的殿堂,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之公民的场所,是引领社会进步的重要智库。
  “当越来越多的学生以非常功利的心态对待大学生活,将大学视为获取各种技能证书的‘训练所’,实在令人担忧。” 操太圣说,“与此同时,一些高校也变得急功近利,丧失了本该的坚守,结果导致大学精神不在,灵魂丧失。大学固然无法逃脱外在社会环境的制约,但作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的存在,大学要与社会保持良性互动关系,即一种张力关系。”
  南开大学原校长毋国光曾说,办大学最重要的就是办一个氛围,让社会看起来,你真的是一个纯洁的学术殿堂。大学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,也承担着比考研更重要的精神和使命。大学的精神一旦“虚脱”,近了说,大学就会沦为“学历加工厂”,远了说,我们失去的不止是思想与理想的殿堂,更失去了国家民族的精神脊梁骨。

    本文网址:http://cxszjy.com/show.asp?id=3
    读完这篇文章后,您心情如何?
    • 0
    • 0
    • 0
    • 0
    • 0
    • 0
    • 0
    • 0
    更多>>网友评论
    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