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!创新素质教育网

寻找教育科研之道

作者:管理员 来源:中国教育报 人气:372  评论:0 标签: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● 李舒文

    

     提起课题研究,在基层学校,我听到过两种“神”回答。一位小学校长好几年都没有承研课题,“咱要实实在在抓教学,不搞虚的那一套”。还有一位教科室主任一年就主持或参与研究了四五项省市级课题,他坦言“不过是做些档案材料”。貌似截然不同的两种现象体现了一种疑惑:课题研究似乎是个“虚”活儿。

 

    实际研究中“虚”的问题依然存在。主要表现在,一是缺乏实质性的研究过程,与教育教学联系不紧密,以收集甚至制作档案材料代替研究;二是缺乏创新性的研究内容,总结经验式的研究,把常规性的做法放置到研究内容和研究过程的框架里,然后寻找佐证资料,常常是“效果显著”而经不起推敲;三是缺乏实效性的成果应用,课题研究结束,成果也束之高阁,不能发挥应有的科研效益。

 

    霍华德·魏格纳曾说:教师是能就一个概念打开多扇窗户的人。而打开“多扇窗户”就要靠真实有效的研究。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,科学既需要不断地探索也需要经世致用。克服课题研究的“虚”症需要从三方面入手。

 

    课题研究力避管理中的形式主义,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,解决研和教、研和学之间的矛盾,尽量排除临时性事务的干扰,使研究者能够沉稳冷静、实实在在地做实、做好课题,能把主要力量用在研究的过程中。中小学校的老师们承担着足量的教学任务,课题研究即使紧密结合教学实践活动,也需要付出许多“额外”的精神劳动,如果调控不周、查验过多,对过程性资料要求面面俱到,就有可能诱导研究者顾此失彼,把大量珍贵的时间和精力仅仅用到资料整理上。

 

    宜大胆假设,谨慎求证,从一个“点”引发探究。去年,笔者所在的镇中心学校承担了一项省级重点课题,研究如何办好“村小”及教学点的方法和途径,其中“区域内资源配置”研究内容里,经多次论证,又借鉴甘肃秦安、重庆梁平、天津静海等地教师“走教”的经验,大胆提出山区“村小”教师“走教”的方法。但预设的“走教”方式实施后,课题组发现教师工作时间和精力有所浪费,又提出“大课堂”的方法,而“大课堂”大到多少人、多长时间,又需要提出新方法加以研究。后来根据当地条件,课题组探索尝试“学区制”,按地域就近和初中小学组合的原则将全镇学校划分为三个学区,不仅在学区内调配师资“走教”,而且开展教研活动,不仅共享师资,而且共享少年宫等基础设施,并集中应对临时性事务,使学校缓解了压力,生发了活力。这一实验已进行了近一年时间,现在仍在探索中。

 

    课题成果只有应用于教育教学才能发挥更大的教育效益,因此,应把课题成果当作一种能量看待,及时付诸实践,扩大效应。当今的学校教育是开放的,课堂教学、课外辅导以至整个教育教学过程都随时在寻求和运用最有效的方法。再严密的实验法也不能完全阻止新的主变量要素施于研究对象,课题研究即使通过了结题鉴定,认定了成果,也还需要在推广应用中不断地调整、改进、完善。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课题引领教师专业发展、推进课程建设、提高教学质量,加快学校发展的效果。这才是教育科研之道,也是我们由此出发的本意。

 

    (作者单位:河南省济源市大峪镇中心学校)


    本文网址:http://cxszjy.com/show.asp?id=62
    读完这篇文章后,您心情如何?
    • 0
    • 0
    • 0
    • 0
    • 0
    • 0
    • 0
    • 0
    更多>>网友评论
    发表评论